
回忆中的同济堂
我生在一个世代中医的家庭里,童年的回忆常与楼下的中药堂相联系。中药堂叫做“同济堂”,是福州路(四马路)西中和里7号的一幢三上三下两层楼的石库门房子。出弄堂左手就是“一家春”酒楼(解放前是爿番菜馆),右手是开明书店。7号的正门是两扇高大的木门,正对着中和里一条朝东的支弄。很小的时候记得天井里还有一块大的落地照壁,是风水先生看了后做起来的。天井的门墙很高,几乎接近二楼的窗户下缘。
(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与父母、二姐的合影)
一楼是营业用的。一楼的南厢房是挂号和药铺,而中间的客堂就是候诊区,客堂朝东有落地长窗可开向天井,夏日里是必定要开的。一楼的北厢房前面是医室间,我常常在后厢房观察爸爸看病的全过程,那时候还有一位华师兄,跟诊抄方。北厢房是药铺主要是配爸爸、叔叔开出来的中药方,靠在北墙是平排的四只立式药柜子,每一只有很多抽屉,每一个抽屉里前后分隔放着两味中药。有两个师傅负责配药,包药纸摊开在前面的长条的配药柜上,然后一味一味称后倒在纸上,最后包成整整齐齐的药包,交到病家手里。那时每次看病一般开三日量,最多五日量,且药量又轻,因此病人携带真的很方便。夏日里几乎每天或隔天有人送来鲜藿香、鲜佩兰、鲜芦根、鲜茅根,药铺中除了中药的气味,还带有一股清醒芳香味,令人愉悦。从“同济堂”走出去的病人拎着几包中药还捆扎着新鲜的芦根或藿香,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线。
华先生是挂号先生,坐在南厢房一进门的高凳上,他要给病人挂号,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叠铜牌,铜牌是有序号的。病人来了,付了挂号钿,他就拿一块牌子,写上病人的性,然后让他到中间客堂间去等候。正面墙上挂了一幅好像是石涛的山水中堂,前面有一只长方形的红木贡桌,左右墙上各有两条吴昌硕的条幅,画的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,客厅里是全套红木太师椅和茶几,中间还有一只十分结实红木园桌子。平时每天包饭送来后,药店的伙计就在上面吃饭。1950年“二六”轰炸时,黄浦区首当其冲,经常拉空袭警报。我被大人告知听到警报,就要跑到楼下,钻到红木桌子底下。那些情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。从我住的二楼南厢房看出去,五洲大药房顶楼架起的高射机关枪会连续对朝天射击,很是壮观。
老陆是一个药工,我和他玩得最好。他是我中国象棋的启蒙老师,开始时他要让我车、马、炮三子,我还是赢不了他,随着我棋艺慢慢进步,他会少让,以至最后不让我子了,但在对弈时我还是赢不了他至于后来我似乎会赢他几盘了,现在回想起来,很可能是他存心输给我的,因为无论如何我还是家中的少爷。我喜欢跟他在一起,还在看他做各种事情,如切中药饮片、炮制中药、煎熬膏滋,为了保证中药不变质,天气好的时候,他要爬到露台上,把好几种中药摊在匾里,放到屋面上晒,到了下午再收下来。
另外还有个陈师傅,他的职责是上午晚一些时候把代煎药送到病人家中,煎好的药分头煎与二煎,分别装在红、绿两只不同颜色的小热水瓶里,用橡皮筋捆上标签,插到绑在自行车梁上的特殊布袋子里,每一个病人左一瓶、右一瓶。第二天送药去的时候,再把小热水瓶收回来。最最辛苦是后来进店的那个学徒,他要一早起来,生一排炉子,在狭小的楼梯间里煎药。
陈师傅下午还要踏着自己家里的三轮车送爸爸去出诊。以前太公丁甘仁出诊坐轿子,后来是否改坐汽车,已无法考证了。祖父丁仲英有汽车,车夫叫毛头(并不是个毛头小伙子,而是他的绰号。我十几年前还到孟河的万绥去看过他,那时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,不久就去世了)。此前,祖父也在四马路中和里也看过门诊的,据说他看上午是大号(小洋一园二角,解放后人民币一元二角),爸爸下午看小号(六角一号)。后来祖父搬到南京西路京城别墅去看门诊了,爸爸看上午门诊收费一元二角,叔叔丁济南看下午门诊收费六角,出诊一个是六元。在封建大家庭里像爸爸、叔叔那样小有名气的中医 、并且已经建立家庭、自立门户,还是要由祖父按月发月份钿,来维持小家庭开支,这一点外人是万万想不到的。至于每个家庭发多少钱?发到何时才结束?我那时人小,对钱也没有什么概念,所以也不得而知了。
(同济堂旧址今貌)
解放后,“同济堂”也是一路风雨。先是三反五反,要动员伙计揭发爸爸的违法行为,有一个职工为了表现积极,提出了多项问题,后来基本不能落实,最后“同济堂”被划成基本守法户。随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来了,爸爸先心有余悸,后来也认清了形势,他积极拥护政府,很快进行了清产核资,通过了黄浦区药材公司审核,根据“同济堂”的资本把爸爸定为小业主。相比之下“同济堂”药店的收入要比他看病的收入少得多,这样他的阶级成分就是自由职业。就是这个家庭成分至少没有影响到我一生的发展。
记得有一天从学校回来楼下南厢房与陆师傅的库房已经完全撤空,第二天经过打扫房间显得格外宽敞、空荡,唯有那只老式电话机还悬挂在华先生后面的墙上。我永远记得它的号码是:90290。
时过一个甲子,一所崭新的“同济堂”又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加州的圣马特奥市,这是我儿子精心设计、装饰与布置的新诊所。虽然在疫情期间病人还无法来就诊,无论如何它是丁氏医学传统的传承与“同济堂”的轮迴,我预祝新的“同济堂”业务将蒸蒸日上。
(美国同济堂内景)